“打”铁还得自身硬。2022年上半年,炼铁厂8#高炉生产一度处于被动,瓶颈迟迟不能攻破。时任八高炉车间主任的艾昕以厂为家,24小时坚守现场,凭借过硬的身体和技术,迅速稳顺炉况,提升产能。下半年,艾昕调任七高炉车间主任,开展了一系列稳炉况举措, 7#高炉日产逐步恢复到9200吨的高产水平。在他的带领下,两座高炉全年的利用系数、燃料比、煤比等重要经济技术指标有了长足进步,在全国同类型高炉中排名前三。艾昕也因此获得公司2022年度劳动模范的殊荣。
以厂为家身板硬
高炉是不会说话的。想要搞好生产,就必须在现场多听、多看。长时间的现场蹲守,拼的是过硬的身体素质。在艾昕的办公室里,方便面、毛毯、感冒药是他的“三件法宝”。
高炉炉况波动是最大的损失,不仅产出低、消耗高,也对公司后续生产造成极大影响。2022年初,8#高炉炉况波动,悬料频繁,管道滑料不断,伴随风口频繁破损,高炉平均日产一度跌至6000吨。
艾昕深知要搞好生产必须千方百计确保炉况长期稳顺。于是,他带头24小时坚守岗位,饿了啃一包方便面,累了裹着毛毯到沙发上打个盹,不舒服了冲一包感冒药,认真分析炉况波动的原因,综合考虑原燃料质量波动、高炉炉型变化、炉内操作水平等一系列因素,最终找出造成8#高炉炉况不顺的直接原因。为了尽快稳顺炉况,提高产能水平,他积极响应公司号召,主动出击,从工艺、设备、安全等多方面加强了对高炉各岗位操作的标准化管理,制定了原料管理、炉内操作、炉前出铁等一系列措施,跟随炉况走势及时调整当前操作方针,逐步将8#高炉炉况恢复正常,高炉压差从200kPa降低至190kPa,风量水平从5000m3/min提高到5600 m3/min以上,高炉富氧量提升至8%,实现大幅度增产,炉况越走越顺,至5月份平均日产更是达到9150吨,刷新历史纪录。
“经常性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是2022年留给艾昕最深刻的印象,“但是搞生产就是要舍得守、舍得拼,炉子才会‘听话’!”
增产降耗技术硬
高炉是会“说话”的。守得久了,自然便会从听得见、看得见变成听得懂、看得懂。
2023年1月28日早上7点刚过,艾昕的身影准点出现在7#高炉炉台上。炉前正在出铁,他细心地观察出铁是否正常,了解晚班的操作情况。随后,便来到主控室,仔细查看原料数据、水温差、冷却壁状态等关键参数。
“同一个现象,不同的人认识和理解不一样,”对于高炉生产,艾昕有自己的理解,“不能套公式,要全面分析外部和内部因素,多看少动,微调轻调。”
7#高炉在2021年底大修后,炉况一直难以长期顺行,生产水平低。2022年7月下旬,艾昕接手7#高炉后,发现高炉炉型与大修前的炉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重新梳理了大修项目,对其中有可能对炉况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逐一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排除,分阶段分步骤制定了强力发展中心气流,抑制边缘气流、适当抑制中心,疏导边缘气流、合理分布两股气流等措施,一步步将高炉炉况引向正轨。在他的妙手调整下,7#高炉自8月份开始炉况逐步转顺,平均日产提高到9200吨。
“最大的特点是技术特别牛逼,对高炉的操作细节把控特别到位!”说起自己的车间主任,七高炉车间副工长卢奇胜打心底里佩服。
善于捕捉分析,冷静精准施策。2022年12月份,艾昕又结合7#高炉的整体生产情况,分析出高炉鼓风动能不足,下部难以打通中心气流,从而造成上部气流不稳定的“病症”。随后利用检修机会,缩小高炉进风面积,复风后炉况迅速恢复正常,高炉实际风速维持在250m/s以上,气流分布更加趋于合理,在压差未升高的情况下,高炉风量从5800 m3/min的水平提高至6000 m3/min以上,日产达到9200吨的高水平。
“七高炉一定继续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以标准化为引领,坚持高炉生产‘九字方针’,全力做到高产稳产低耗,为涟钢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奔流的铁水映红了这位铁汉子的脸庞。
以厂为家,勇毅前行。2023年,公司铁前生产定如这奔腾的铁流,蒸蒸日上,红红火火。